下午3点,京东家政淮安培训学校实操教室内,学员张亚婷跟着培训讲师反复练习“‘S型’拖地法”;夜幕降临,思蒙职业学校技能夜校里,养老护理班学员王娟埋头记录老年病照护要点……在清江浦,“白天学技能、晚上补本领”的场景,正成为劳动者多样选择的生动写照,为区域高质量就业注入了新动能。
“定制”课程
学员“毕业即上岗”
“家居保洁要遵循‘从上到下、由内而外’,卫生间重点打扫‘一顶二墙三淋浴房’。”培训讲师高丽手持工具演示标准化保洁流程,20名首期学员专注学习,不时用手机记录实操细节。
学员张亚婷告诉记者:“白天在课堂上学手法,晚上回家我就对着厨房、卫生间练流程,希望能够早点上岗。”如今,她已和首批19名学员通过考核,学员周宁更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第一次上门服务。在客户家中,周宁背着工具包,按照培训时的流程,从客厅顶部开始检查除尘,接着清理地面。“以前没经过培训,打扫总怕漏了细节,现在按标准来,客户说‘比自己打扫得还干净’,心里特别踏实。”周宁笑着说。
此次培训由辖区50余家家政企业联合“定制”,涵盖家居保洁、收纳整理、中式面点等实用内容。“社会紧缺什么服务,我们就开什么课。”市家庭服务业协会会长刘芝凤介绍,为规范市场秩序,所有保洁师需通过背景调查,完成理论学习、实操训练、老带新试单等全流程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目前培训班学员已完成专项强化训练和考核,已经全部对接上岗,实现‘培训—考核—就业’无缝衔接。”京东家政运营助理鞠家慧说。
错峰“充电”
就业技能更丰富
晚上6点,思蒙职业学校养老护理员培训班座无虚席,50余名学员正专心聆听老年心理照护课程。红康源养老中心护工王娟快速记录要点:“白天要工作,只能晚上‘充电’,这里学的基础老年病护理、康复手法,第二天就能用在工作中。”
这类“夜校课堂”是清江浦为白天忙碌劳动者打造的“技能补给站”。“针对在职人员、宝妈、失业群体,我们把课程安排在晚上,开设养老护理、保健按摩、人工智能训练师等工种培训,让大家‘忙时工作、闲时学习’。”区人社局副局长嵇珩介绍,今年以来全区已开展10期技能夜校,培训249人次,不少学员实现职业转型。
50岁的张辉便是受益者之一。几年前失业后,他通过夜校系统学习养老护理知识,入职淮安市中医院担任护工;而后又通过技能夜校培训考取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证书:“夜校不仅帮我找到工作,还能提升技能。”
夜校课程紧跟市场需求动态调整,“最近养老机构缺护理人才,我们就加开老年病照护专项班。”淮安市思蒙职业培训学校负责人蒋亚彤表示,夜校坚持“理论+实操”的教学模式,确保学员能把“纸上知识”变“手上技能”。
三方协同
就业服务暖人心
“人社局减免培训费,学校专心教技能,协会帮忙找岗位,这样的培训太实在了!”刚拿到养老护理资格证的学员裴敏捷赞不绝口。
这份“实在”,源于清江浦区构建的“政策扶持—技能提升—岗位对接”全链条就业服务体系。嵇珩介绍,人社部门牵头制定培训标准,为学员减免大部分费用,对自主创业者还提供富民创业贷款支持;行业协会梳理岗位需求清单,参与课程设计,让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培训学校则专注技能传授,将理论融入实践,提升教学质量。
“我们会派资深从业者参与课程设计,把行业实际问题融入教学;同时跟踪学员上岗后的实际情况,根据反馈调整课程内容,形成‘培训—就业—反馈’的良性循环。”刘芝凤说。
如今,清江浦越来越多劳动者通过“订单培训”找对岗位、借“技能夜校”提升能力。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技能赋能模式,既让民生服务更贴心,也让劳动者在民生领域找到就业新方向,为区域民生保障和就业底盘筑牢坚实根基。(曹康姣、黄慧慧、程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