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市人社部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紧跟劳动人事争议协商调解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强化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区域性行业性、新业态调解组织发展,积极选树培育制度机制全、专业程度高、服务能力强、基础保障好的优秀调解组织,有效带动了全市各类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促进了预防调解效能整体提升,充分发挥了预防调解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敏实集团(淮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淮安市盱城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被省人社厅等四部门联合表彰为“江苏省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共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敏实集团(淮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敏实控股坐落于国家级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家业务遍布全球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台资企业,2010年注册成立,2012年正式量产,目前共有员工2500余人。在淮安市、区两级相关部门和领导关心指导下,敏实集团(淮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于2019年3月设立,并成功获评省劳动人事争议优秀基层调解组织。近年来,该调解委员会不断强化功能保障,持续提升服务能力,致力于金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
一、健全组织架构,调解体系全域覆盖
公司成立以工会主席为主任,人力资源部经理为副主任,7名劳动争议调解员组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办事机构设在工会。各基层工会参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模式建立基层调解小组,负责本部门劳动争议的化解工作,形成了以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为统领、基层调解小组应建尽建,覆盖全域的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组织架构。
二、完善工作组织,调解工作有章可循
出台实施方案,明确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工作职责、行为规范。建立健全调解处理、督促履行、回访反馈等工作制度。主动与仲裁院、法院联系,推进调裁审衔接。建立劳动纠纷预防预警和协商解决机制、集体纠纷应急处置机制,畅通员工诉求反馈通道,提高企业自主解决争议的能力,通过超前防范,努力将争议化解在源头。
三、全面实体化运行,纠纷调处成效显著
打造高标准调解工作室,配备受理窗口和面对面访谈室,规范标识、制度上墙,确保场所宽敞、人员齐备、制度健全。加强业务培训,邀请法院、人社等专家为人事、工会人员和调解员进行专题授课,不断提高调解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该调解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受理劳动纠纷68件,调解成功54件,调解率达79.4%。
四、落实员工关爱,打造和谐企业文化
公司始终致力于和谐企业建设,以企业文化为引领,依托劳动争议“一站式”调处服务平台,将纠纷化解在内部、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该调解委员会在做好劳动纠纷化解的同时,高度重视矛盾预防和员工关爱,通过组织节日关怀、福利发放、优秀表彰、生日派对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打造积极向上的职工文化,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解纠纷 高效调解促和谐——淮安市盱城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
盱城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以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为职责,办公地点设立在街道司法所,是一个专业知识过硬、机构设置完善、人员结构合理的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调解中心成立以来,累计接待调处百余人次,调解成功率在65%以上。
一、加强制度建设,统一调裁审尺度。调解中心在接待、调解、结案等各个环节建立明确规章制度,积极推广使用“互联网+”,做到制度上墙、信息入网。建立街道、司法、仲裁三方领导机制,主要负责人定期在调解中心接访,确保工作实效。对于处理案件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时与仲裁、法院对接,建立了相互间的信息共享、人员互访、大要案通报制度,统一了处理口径和裁判尺度。上述一系列制度,稳定了劳资双方预期,使得从调解进入仲裁程序直至法院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大幅降低,凸显了劳动争议纠纷化解的“盱眙成效”。
二、高效细致调处,构建大调解格局。与盱眙仲裁院展开合作,建立调裁对接机制,进一步缩减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期限,对于达成调解意向案件,调解中心当天移交进行仲裁审查,当天出具调解书进行送达,大大提升案件的调解效率,有效促进劳资关系和谐稳定。充分发挥司法条线人民调解的职能优势,将劳动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相结合,群众在此不仅能解决劳资纠纷,还可以进行民事、商事法律问题咨询,从而真正实现“大调解”职能优势。
三、多元化解争议,营造法治氛围。调解中心联合街道矛调中心、信访维稳中心,不定期深入社区、企业,开展法律宣讲和用工体检20余次,发放手册300余份。对于劳动争议频发企业与疑难案件,多部门统筹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将相关部门、人员纳入联席会议,群策群力化解矛盾争议。借助电视台、融媒体录制普法视频,发动社区网格员建立法润民生普法知识群,发布各类法律小知识150余条,营造了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